美章网 资料文库 风险管理论文范文

风险管理论文范文

风险管理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1.1市场活跃度较为平稳干散货FFA是目前运费衍生品市场最重要的交易品种,其交易规模与航运市场波动性高度相关,同时交易方式的改革和交易主体的多元化也促使干散货FFA的流动性不断增强,交易额不断扩大。在FFA诞生的最初10年间,80%以上的交易者为欧洲船舶所有人和贸易商,因为此时的FFA主要被用于套期保值和规避风险,交易市场的流动性并不高。1999年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细分了BDI指数,2001年挪威期货和期权结算所推出了场内远期运费合约,这都为金融机构进入市场创造条件,促进了FFA交易量的明显上升。从2002年到2008年,随着航运市场逐渐繁荣,干散货FFA市场交易日益活跃,2008年达到了创纪录的1300亿美元。但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航运市场行情一落千丈,干散货FFA市值和成交量也出现了较大萎缩,2009―2013年的成交量保持相对平稳。

1.2交易方式由场外为主转为场内为主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干散货FFA交易以场外交易为主,占交易总量的80%以上。在航运市场暴跌后,很多航运公司陷入经营困局,资金链断裂,造成FFA交易量骤减,甚至还发生了大量的场外交易违约事件。恶劣的市场环境使各参与主体回归理性,意识到需要有实力强、信用高的结算平台为其提供合约净值结算服务,因此,大量参与者纷纷转到场内交易,以降低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虽然通过场内交易的方式交易成本有所上升,但其成交快捷、信息传递及时、交易双方风险小等优势满足了参与者的需求。干散货FFA场内交易量占交易总量的比重从2008年的58%逐年上升到2014年上半年的99.4%。场内交易规模的迅速扩大,说明市场正处于逐步重建中,并向规范化方向发展。目前主要有纽约商品交易所、挪威奥斯陆期货期权结算所、伦敦结算所、新加坡交易所等开展了FFA清算业务。2013年,上海清算所也推出了人民币远期运费协议中央对手清算业务。

1.3交易船型由以巴拿马型为主转为以好望角型为主干散货FFA交易的航线为BDI涉及的所有航线,因而巴拿马型船FFA交易长期占据市场主力地位。但是,随着近年来好望角型船市场剧烈波动,流动性进一步增强,可操作空间也随之变大,该船型FFA交易量明显上升。大多数好望角型船的经营者直接参与FFA市场交易或以FFA市场为参照操作现货交易。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在干散货FFA交易量中,好望角型船占比超过50%,巴拿马型船占40%,灵便型船仅占10%左右。从各船型平均持仓量比例(见图1)来看,从2011年至2014年第二季度,好望角型船占47%左右,巴拿马型船占37%左右,灵便型船占16%左右。因此,好望角型船FFA交易成为目前FFA市场交易的主力。

1.4交易主体以租家、货主、金融机构为主干散货FFA在经过2008年航运市场暴跌、2009年低谷后,市场交易数量逐渐增加,流动性也有所增强,但因判断失误、操作能力弱、风险认识不足等因素,航运企业在危机中操作FFA时承受了巨大的风险,甚至出现倒闭,而生存下来的企业对FFA市场也处于高度警惕状态,市场参与意愿降低。此时,越来越多的租家、货主、金融机构等逐渐成为干散货FFA交易的主力。大型货主和贸易商在利用FFA套期保值的同时,通过低位建仓、以期推现、哄抬市场、卖空套利等模式操纵市场,赚取利润。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借FFA市场急涨暴跌、操作空间巨大的机会,利用金融杠杆进行投资炒作,通过“快进快出”的操作方式实现投机获利。尤其是在2011年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推出FFA交易平台Baltex后,交易透明度有所提高,程序更加简单、快捷,因而吸引了更多的金融资本涌入FFA市场。据统计,目前金融机构在FFA交易中所占份额已达50%以上。

2我国航运企业应对干散货FFA风险的管理策略

FFA本质上属于风险管理工具,但随着FFA市场的发展和深化及货主、贸易商和金融机构的涌入,FFA基本的套期保值功能开始向高风险、高投机转变。尤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后,我国航运企业因参与干散货FFA交易而造成巨额亏损,充分暴露了其风险意识薄弱、风险控制方法欠缺等问题。目前,我国大多数航运企业对FFA市场望而却步,很少参与。但是,从长远发展角度看,我国在国际航运市场上还缺乏有效的话语权,航运企业应进一步增强经营管理能力,提高风险控制水平,对FFA市场应积极评估、控制其本身存在的风险,合理配置内外资源,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争取获得国际航运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2.1充分认识、评估FFA风险,构建FFA风险控制体系FFA是以现货市场为基础而衍生出的金融合约,具有衍生性、虚拟性、高杠杆性、跨期、透明度差等特点,其风险既具有航运业的风险特征,又有金融衍生品的独特性。航运企业在操作FFA前,应针对FFA金融衍生品的特征,构建一整套风险控制体系,建立完备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责任明确、管理到位的业务层级作为支撑。根据FFA业务的属性和特点,制定一套有别于现货操作模式的风险管理制度,实现FFA业务与现货业务、风险管控部门的独立运行,筹划组织FFA业务授权审批控制矩阵,制定相应的FFA财务结算、会计处理制度,完善对FFA业务操作考核激励和责任追究制度,实现FFA风险控制体系的完整构建。针对目前干散货FFA呈现的新特点,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研究参与FFA操作的交易模式和具体操作流程,做到:(1)事前,应充分评估市场风险,收集市场信息,判断市场走势,选择相应的风险操作策略、合适的对冲船型和有实力的交易对家;(2)事中,严格管控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高度关注自身资金状况,降低财务成本和被动平仓风险,同时时刻评估交易对手的信用评级和资信,及时掌握风险变动因素,采取积极、稳妥、灵活的操作,确保风险控制在容忍度内;(3)事后,主动接受内外部监督和检查,落实考核奖惩机制。

2.2提高风险控制意识,坚守套期保值操作套期保值是指通过现货和远期市场的套期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实质在于增加“保值”的确定性;而投机成功与否主要基于操作者对市场运价未来走势的预测正确与否,具有极不确定性,一旦操作失误,易遭受损失。在2008年前后因操作FFA造成巨额损失的航运企业并不是不具有风险意识,而是在操作上脱离了“套期保值”的初衷。在市场出现短期单边上涨或下跌时,很多参与者只追求丰厚利润,而放弃了“套期保值”的操作理念,造成了市场风险难以控制的局面。航运企业大多既拥有自有船也有租入船,因此,同时面临着自有船运费收入下降和租船成本上升的风险。适时通过FFA市场采取对冲操作,可防范运价风险,但如果错判形势,追求高额利润,片面地做多或做空,开展投机套利,从而脱离航运市场的基础形态,必然承受巨大风险。航运企业在操作FFA时,应严格遵守套期保值的原则,避免短期的投机获利。在交易方向上,一般买入(卖出)与现货市场交易方向相反的合约,例如,在现货市场租入船舶时,因担心运价下跌,可通过做空FFA合约套期保值,而在租出船舶时,担心运价上涨,可买入FFA合约对冲风险。在交易规模上,应确保FFA的合约价值或数量与需要保值的现货合约相匹配,否则将会出现新的敞口风险。在交易期限上,应尽量避免较长的交易期限,套期保值的时间周期与现货的交易周期大致相当,若出现大量不一致,会产生投机风险。目前,FFA市场出现了大量的FFA短期交易,多以5~10DSPERMONTH为结算单位,进一步增加了市场活跃度。

2.3提高风险辨识、度量准确度,建立高效的预警机制和处理机制FFA由于“量体裁衣”的模式和跨期交易的特点,使其产品结构复杂多样,单凭主观判断无法完全界定风险规模。由于国内缺乏权威性的国际干散货运价衍生品市场,我国航运企业在识别和度量FFA风险时一贯采用定性方法,缺乏较为准确的定量分析工具,因此,难以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风险量化模型。对此,航运企业应依据风险管理目标,在套期保值的操作策略下,依据自有船、租入船与货源的数量关系,充分整合市场信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识别和度量。运用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风险价值模型(VaR)、极值、灵敏度等定量分析工具,根据市场趋势、自身敞口风险,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风险量化模型,精确分析和评估所面临的风险规模,为减少意外损失、降低经营风险提供参考。在风险识别和度量的基础上,针对FFA风险运行状态,建立较为完整、反应迅速的预警和处理机制。在预警机制上,应时刻关注FFA持仓业务总量与现货总量的匹配,关注交易对家的信用执行情况,持续不断地报告资金状态、盈亏情况、套保效果、敞口风险、市场预测等信息,探索控制多头、空头和敞口头寸规模的规律,为研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奠定基础。在处理机制上,应进一步完善风险应急预案和紧急避险机制,加快反应速度,优化审批流程。当面临超越风险承受能力的紧急事件时,果断“斩仓停损”,避免造成更大损失;建立止损止赢机制,控制好由数量、期限等方面的不匹配造成的风险敞口,使操作区间始终受控于套期保值的有效盈亏范围内。

3结语

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1.1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急诊科常规监护,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试验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首先是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医院领导及科室领导需根据风险管理的要求并充分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案,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中严格按照制定的风险管理方案进行,在各项操作前尤其是侵入性操作前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操作的目的、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等等,征求患者的同意,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综合减少护理纠纷发生,另外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突发意外事故的应急预案并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确保护理工作安全有序的开展;其次是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可通过集中讲座、现场演示等方式为急诊护士讲解相关急救设备操作、急救药品使用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每周或者每季度开展一次交流活动,让护理人员发表意见,提出急诊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并互相讨论,总结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找出护理操作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订急救操作的流程,让护理人员熟练的掌握医疗事故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注意护理文件记录的规范,为护理人员讲解急诊护理文件的重要性,提高护理人员对认真书写护理文书的认识和重视,要求护理人员在书写文书过程中必须遵循及时、客观和准确的原则,特别是对于年级较轻或者刚入职不久的护理人员;护理人员书写的文书要留档检查,对于出现低级错误的护理人员予以惩罚,对书写优秀的护理人员予以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另外是重视对抢救仪器、药品等日常管理的重视,科室应安排专门的人员对所有抢救物品和仪器进行日常管理,严格按照规范做好各仪器的日常清洁和保养,每日应由专班护士负责清点、检查仪器,一旦出现异常则需及时汇报,检查问题所在,及时采取措施将故障排除;最后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护理过程中应充分融入人性化护理、优质护理的理念,护理人员应充分站在患者的角度,理解患者,同情患者,尽可能的帮助患者,对于出现急躁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应积极给予关心,并要注意保持耐心、细心的态度,加强患者的沟通交流,耐心的解答患者的疑问,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尽可能的避免冲突发生。

1.2效果判定标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缺陷发生率、护理合格率、抢救物品完好率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分析对比。

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中有5例护理缺陷,护理缺陷发生率为2.5%,对照组中有26例护理缺陷,护理缺陷发生率为13.0%,试验组患者的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试验组护理合格率、抢救物品完好率、满意率分别为97.5%,100.0%、98.5%,对照组护理合格率、抢救物品完好率、满意率分别为90.0%,91.0%、90.5%,试验组护理合格率、抢救物品完好率及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如今,临床护理在医疗工作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对于病情危急的急诊患者,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是提高患者抢救效果和预后的关键。同时,急诊护理也是医院护患纠纷、医疗纠纷的高发区域,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急诊患者病情往往较急,患者及其家属由于对病情的担心,情绪不稳定,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或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很容易将不满情绪转移至临床人员身上;(2)部分护理人员缺乏对患者利益和生命安全的重视,或者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护理过程中不够谨慎,容易出现护理差错,进而引起患者不满,并可能引发护理纠纷。

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1.1方法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为观察组患者及护理人员实施风险管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医疗风险的发生率及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进行风险管理干预的具体方法是:①强化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及风险意识:每周对护理人员进行一次专业知识及风险意识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正规化的护理流程与规章制度、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方式等,并在培训过程中详细剖析近年来发生的医疗事故案例。②细化护理管理的流程:规范护理风险评价制度,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及时的评估,并对患者可能发生的危险(坠床、褥疮、跌伤等)进行及早的防范。同时,建立护理风险防范专项小组,严格落实每日5次查房的制度,并在查房的过程中与患者进行亲切的交流,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③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求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诉求,并给予其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同时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1.2观察指标[2]①医疗风险的发生率。②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²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医疗风险发生率的比较在观察组47例患者中,发生医疗风险的患者有3例,医疗风险的发生率为6.1%;在对照组48例患者中,发生医疗风险的患者有11例,医疗风险的发生率为22.9%。观察组患者的医疗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比较在观察组47例患者中,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级为优的患者有40例(占患者总数的81.6%),为良的患者有7例(占患者总数的14.3%),为差的患者有2例(占患者总数的4.1%),总满意度为95.9%;在对照组48例患者中,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级为优的患者有30例(占患者总数的62.5%),为良的患者有6例(占患者总数的12.5%),为差的患者有12例(占患者总数的25.0%),总满意度为75.0%。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立足于上述对于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界定,可以看出,就企业而言,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就是企业通过对信息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过程,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目标。基于此,信息安全风险的识别、信息安全风险的评估以及信息安全风险的控制是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具体而言,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流程包括四个步骤。第一步:确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对象,从企业信息安全业务的目标和特点出发,确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对象。第二步: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针对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对象,对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第三步:信息安全风险控制。从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出发,选取合理的措施,对企业信息安全存在的风险进行控制。第四步:信息安全风险监控与反馈。通过测试、检查等手段,检验信息安全风险控制是否达到既定目标。如果与既定目标出现偏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正,以不断完善信息安全风险控制手段。当企业受保护的信息安全系统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之时,或者面临新的风险之时,需要再次进入上述四个步骤,形成新的一次循环。因此,上述四个步骤在保护企业信息安全的过程中,必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循环运动过程,以满足企业新的安全需求和应对信息的信息安全风险。

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标准

1.国际标准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标准也是与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密切相关的要素,当前,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针对信息安全风险管理,都出台了相应的标准,以指导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英国制定的BS7799标准可以说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应用较广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标准,该标准由英国标准协会(BSI)在1995年第一次提出,并于2000年通过ISO的认可,成为了国际通用的标准。从内容维度上看,该标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信息安全管理实施规则》,在该规则中提供了一套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实施规则,为信息安全的管理人员在采取信息安全管理措施时提供了参考。第二部分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其中详细说明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与信息安全控制的要求,对于广大企业形成体系化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组织架构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从两个部分的关系来看,BS7799标准提出了信息安全具体的控制措施,第二部分提出了信息安全控制的要求,因此可以确定该标准的第一部分为第二部分的具体实施提供了参考和指南。除了英国的BS7799标准,国际上通用的信息安全管理标准还有ISO/IEC15408-1999和OCTAVE标准。ISO/IEC15408-1999标准是当前国际上最通行的信息安全评估准则,该标准从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以及机密性出发,论述了信息安全维护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标准为可控性、可审计性(责任可追查性),这对于企业进行信息安全系统的开发、生产、运营以及维护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而OCTAVE标准的重点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该标准提出以资产驱动的评估方法来评估信息安全风险,依据组织所处的具体环境来构造信息安全系统组织的风险标准框架。但OCTAVE标准中的评估标准较为抽象,且极为繁琐,不利于相关企业在实际操作中采用。

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从以上内容进行分析,在信用卡风险管理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信用卡风险管理质量的提升。为了在信用卡业务发展的过程中,降低信用卡风险,需要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并针对信用卡的风险管理,提出系统化的对策[2]。信用卡的风险管理系统化对策,主要包含:

(一)信用卡风险管理方针为了在信用卡风险管理中,有效的实施风险管理系统化对策,需要制定系统化的信用卡风险管理方针。信用卡风险管理方针需要符合信用卡业务的性质,并可以对信用卡风险管理方针进行改进,要具有相关的法律文件为其提供保障,信用卡风险管理方针要形成文件,在实际的信用卡风险管理中,可以有效的实施。

(二)信用卡风险的识别、评价、处理在信用卡风险管理中,制定信用卡风险管理方针是第一步,然后需要进行信用卡风险的识别、评价、处理。信用卡风险的识别、评价,需要在信用卡业务范围内,对信用卡风险的性质和限制等进行确定,然后评估信用卡风险带来的后果以及信用卡风险的等级。在确定信用卡风险等级和风险带来的后果后,对信用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在信用卡风险不可接受时,需要将其控制目标和控制方案确定,加强信用卡风险的管理。

(三)完善信用卡风险管理的法规在信用卡风险管理中,管理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律、制度等的影响,所以为了保证信用卡风险管理可以有效的进行,需要将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完善,及时的将信用卡管理中新的动态信息更新。同时对信用卡风险管理信息的获取渠道、途径进行完善和固定,便于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

(四)确定信用卡风险管理目标,并制定风险管理方案在信用卡风险管理中,要制定信用卡风险管理目标,信用卡的风险管理目标需要满足银行内部的规章制度要求,风险管理需要具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以呈现出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以及及时性。在信用卡风险管理目标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将法律等要求列入其中,并建立信用卡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完成信用卡风险管理目标的制定之后,需要制定信用卡风险管理方案,将以上制定的各个信用卡风险管理系统化对策落实在实际的风险管理中,降低信用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风险,改善信用卡风险管理现状。

二、结束语

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1.1评价指标对产房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记录缺陷、新生儿标记缺陷、医嘱执行缺陷、护理差错数、按应铃数及对护理服务满意的人数等进行统计和比较。

1.2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时即可认为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产房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相关缺陷发生情况比较产房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记录缺陷、新生儿标记缺陷和医嘱执行缺陷等发生情况均明显下降,且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

2.2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差错数、按应铃数及患者满意度等情况比较产房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差错数及按应铃数均明显下降,对护理服务满意的人数明显上升,且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产科对于医疗技术以及护理质量的要求比较高,其作为护患纠纷的高发科室,应不断提高其风险事件的预见性,进而加强相关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最终提高产科护理工作的安全性。产房作为产科护理人员工作的重要场所,护理人员面对的是母婴两条生命,正是因为相关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广大产妇及其家属对产房的护理工作有着较高的期望值。

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要推进企业反腐倡廉建设,企业必须通过廉洁风险排查与梳理,破解关键岗位监督管理的难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关键环节找得准不准,直接影响到关键岗位监督管理的成败。准确确定关键环节,既是关键岗位监督管理的难点,也是企业风险管理的着力点。在笔者看来,确定关键环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发挥各单位主观能动性,在公司内开展廉洁风险排查,采取员工找、领导点、组织评等方法进行静态查找,并运用信访举报、财务审计、效能监察、巡视检查等监督手段进行动态搜集,全面排查和梳理风险易发人员、部门与环节,为企业确定构建惩防体系、化解廉洁风险的重点部位提供依据。例如,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某公司结合生产经营实际组织开展风险查找活动,编制出以决策权、管理权、操作权“三种权力”,公司领导人员、管理人员、业务操作岗位人员“三类人员”,采购管理、投资建设管理、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宣传管理、网络代维管理、合作服务管理、核心数据维护分析等“十类资源”为重点的风险防控网络图,作为企业惩防体系建设的用力方向。其关键岗位的界定,通过三个步骤进行确认:一是依据企业发展战略,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管理点;二是以核心竞争力和核心管理点,确定企业核心的业务和管理流程;三是对核心流程进行定义、描述、分解,结合现行岗位描述,确定关键控制点。

按照这样的思路,该公司首先通过全员参与的风险信息收集与识别,各单位对其最容易出问题的关键环节进行排查并进行申报。然后,公司职能管理部门根据岗位职责负责风险审核和具体管理,评估出关键岗位高、中、低三种风险等级,并经公司决策层研究讨论,最后纪检监察部门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关键岗位确认,纪检监察部门再进行跟踪监督。通过关键岗位风险查找和确认,该公司既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者和重点岗位人员的风险意识、自律意识,又明确了惩防体系建设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为有效防范、控制、化解风险奠定了基础。

二、落实企业惩防体系建设三大任务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为进一步强化廉洁风险防控措施、落实企业惩防体系建设,某公司从员工思想道德、岗位职责、制度机制、社会环境等方面深入分析可能导致廉洁风险发生的条件和原因后,把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作为惩防体系建设工作的一项具体任务,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部门,贯穿于企业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着力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第一,针对思想道德风险,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一是加强宣传,强化教育与监督相结合。纪检监察部门每周五对所有关键岗位人员下发廉洁知识彩信,开展廉洁从业知识灌输,强化关键岗位人员廉洁从业知识及规章制度的理解和把握,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道德观,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加强企业领导人员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二是在关键岗位人员中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结合公司内外违纪违法典型案例,深刻剖析案件发生的原因、影响和危害,使他们汲取教训、明辨是非、不断增强纪律观念和法制意识,始终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三是大力推进企业廉洁文化建设。以“诚实守信、廉洁经营”为核心,深入推进廉洁文化进家庭、进班组、进基层等活动,夯实关键岗位人员思想道德基础。四是组织关键岗位员工考廉工作。

组织所有关键岗位员工进行廉政知识考试,考廉成绩纳入本人基本信息库。通过考廉促进了关键岗位人员自觉主动学习党纪法规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了廉洁自律意识。第二,针对权力运行风险,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针对权力过于集中等问题,从构建有效的内控体系入手: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某公司党组及时下发了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方案,完善了投资决策体系,坚持“不经过调查研究不决策,不征求意见不决策,不经过集体讨论不决策”,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以警示训诫为突破口,强化了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廉洁从业各项规定,努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惩防体系。探索企业内部巡视工作,加强了对领导人员权力运行的监督,基本健全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结构和运行机制,确保了公司各级领导人员在行使权力时的行为规范,力求公正透明、廉洁高效。二是加强权力分解和责任落实。通过各种集中化管理手段,使钱账分离、账物分离,对权力的运行加以约束,防范企业管理风险。

三是实施内部岗位牵制。通过交流、双人负责制、轮岗等方式加强核心岗位人员监督管理,发挥岗位之间的牵制作用。第三,针对监督失效风险,注重加强基础管理,把握风险点,把监督与企业日常管理融合起来。一是建立了关键岗位人员基本信息库。各单位全部建立了关键岗位人员基本信息库(电子档案)。信息库内容包括:单位、部门名称、岗位名称、现岗位人员、员工类别、到现岗位时间、计划调整后岗位时间等内容。进行岗位调整时,要求必须进行详细的交接记录,书面记录交接事项。二是完成《廉洁从业承诺书》的签订工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全省所有二级经理人员必须签订《廉洁从业承诺书》并放入个人廉政档案。三是防控结合,注重把关键岗位的管理方式放入内控管理体系中,如强制规定:关键岗位人员的任职周期为三年,员工在同一关键岗位上工作满三年后,必须进行岗位调整。对评估风险度极高的关键岗位人员,随时进行岗位调整。注重与《公司法》、《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办法》等相结合,配套实行关键岗位人员离岗审计制度。关键岗位人员调动、辞职前,必须在审计部门离岗审计结束后方可办理离职手续,形成了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企业监察监督体制。

风险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一)没有充分认识税务风险由于企业的管理水平还停留在传统管理模式,企业管理层面对涉税管理方面的意识较弱。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WTO相关贸易协议的进一步放开,我国制造型企业面临的竞争大幅度增强,一方面要面对国外更加廉价质优的商品竞争,另一方面要面对已经实现区域竞争力完全整合的大企业竞争,腹背受敌的制造型企业为了突破狭小的利润空间,假如不愿意进入现代化管理就必须在短期利益上进行激进战略,这时候会因为不重视涉税风险、对税务管理存在侥幸心理,导致近年来大量中小企业爆发税务危机。同样,假如企业在管理中没有及时掌握最新的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因为缺乏足够的意识而没有及时上报主管机构,也会导致企业的税务负担增重,企业利润流失。这些显示出,企业管理层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搞清楚相关税务法规,没有充分理解税务风险的双向性,不懂得加强涉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依法少缴纳税款。

(二)涉税风险管理未被纳入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中《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必须要建立一定的风险管理体系,让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具备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税务会关联到企业的每一具体环节,因此内部控制必须要覆盖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供应链条、人力资源、薪资统筹和信息纰漏等具体环节。现阶段,很多制造型企业多是上世纪创建,很多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不高或为小型家族性企业,这些企业因为不足够重视涉税风险,而不设置相关涉税事项管理部门甚至是专门的涉税责任人,而是由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部门主要负责,因为涉税事项的资本投入较少导致涉税项目的职责不清楚。由于我国企业成长到半成熟期,很多制造型企业纷纷设立专门的涉税管理岗位,但是职责假如仅仅停留在报税工作上,这样的涉税管理并没有拓展到企业整体风险管理过程中。

(三)涉税战略决策存在瑕疵问题假如没有遇到重大情势变迁或企业战略改革,制造型企业的全年管理战略都是具备方向性并且大致相同的,因此企业往往会事先很长时间制定好涉税筹划的相关工作安排,提早完成规划与布局。虽然现代管理模式的确要求提前预期,但是因为制造型企业固定资本高、季节性波动强的特点,涉税筹划工作有一定的失败风险。在完成筹划预定的经济事实发生确认后,《税法》、《会计法》中规定的业务性质和法律关系给企业留下的税务筹划的调整空间就很少了。为了避免支出或少缴税负而强行调整税收筹划内容,很多企业会选择修改业务行政甚至是故意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这种行为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税务风险,如补觉税款、滞纳金甚至要受到相关法律的惩戒,自身的整体战略发展也要受到掣肘。

(四)涉税风险管理战略不具备可操作性不完善的企业内部生态和公司治理,经常导致的结果是风险管理方法时效性较短,在长期发展中不具备持续性。实际运营过程中,企业经常会进行突击性税务工作调整,例如税务机关突击检查企业税收情况等,很对企业处理这样的不确定风险时往往是采用传统管理模式,比如通过寻租行为进行处理。这种危机应对方法趋向于“拆东墙补西墙”或者“灭火式”方法,其只能解决短期问题,并且实际成本和虚拟成本都很高,长远来看会给企业埋下重大违法的“火药桶”,很难预料到企业什么时候会遇到点爆它的火星。因此企业在处理这种税务风险时,应当做的是制定有效且可操作的涉税风险管理战略,并且在实际运作中不断检验和完善,抛弃过去“人情税”、“关系税”的腐败思维模式,建立涉税行为违法和不确定风险的“防火墙”。

二、企业涉税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提高企业涉税风险的管理意识现代化企业必须要树立现代化的涉税风险管理意识,并及时学习相关财税法规的最新动向,在企业内部宣传“依法纳税光荣,偷逃税收可耻”的观念。风险规避的意识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对外事务中,企业不要因为短期利润而选择市场上社会信用较低、有不良税务纪律的企业进行交易,防范风险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企业的对内事务中,企业必须要将企业经营中可能发生的涉税风险及时预测,将不确定性作为企业的战略管理内容。这些意识要求企业管理层增强风险管理思维,不能仅仅将其作为公司财务的管理环节,而是应当培养相关能力的责任人,强化企业和税务机关的交流。

(二)建立独立的涉税管理部门制造型企业因为其固定资产比重较高,一般持续经营时间较长,因此市场上的制造企业多数已经形成了内部的管理风格,因此要建设相应的独立涉税机关必须符合企业内部的制度和格局。企业应当在内部设置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对各个关节税种都可以管控的涉税风险管理部门,充分摸清楚不同地域的税务政策、搞明白政府能给予企业的税务优惠政策,由于制造型企业的独特性必须要增强涉税风险的统筹能力。在管理运营中,企业管理者要将风险管理思维与税务缴纳充分结合,降低企业的税务负担和经营风险,从而增强企业的区域竞争力。